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学华罗庚数学课本利弊,以及华罗庚从小为什么立志学数学对应的知识点,文章可能有点长,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,增长自己的知识,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本文目录
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~~~求华罗庚做数学题呆头呆脑的故事 120字!急!!!华罗庚从小为什么立志学数学华罗庚,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。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。
童年时代,他最想骑马。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,牵着当马骑,边骑边喊“马嘟嘟,马嘟嘟。”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“华罗庚纪念馆”里呢。稍大以后,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,跳上跳下,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,感觉十分得意。
华罗庚特别爱动脑,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,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。有一次,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,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,就问比他大的同伴:“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?”同伴回答说:“这怎么能知道呢。”华罗庚却不甘心,沉思片刻,说:“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。”
在当年的金坛,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,还是灯节、船会、庙会等场所,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。城东有座青龙山,山上有个庙。每逢庙会,庙中的“菩萨:”便头插羽毛,打扮得花花绿绿,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。一路上,人们见到“菩萨”就磕头行礼,祈求幸福。华罗庚伸直脖子,望着双手合十的“菩萨”,心里暗自琢磨:“‘菩萨’果真万能吗?”当庙会散了,人们也陆续回家,华罗庚却跟着“菩萨”去了青龙山,想探个究竟,看一看“菩萨”的真面目。
来到庙里,“菩萨”卸了装,华罗庚一看“菩萨”是人扮的,就立刻往家跑。回到家,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:“妈,你往后不要给‘菩萨’磕头了,‘菩萨’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:“唉呀,罪过,小孩子懂什么?”他却认真反驳道:“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,‘菩萨’原来是假的,是人装扮的1
华罗庚的数学作业,经常有涂改的痕迹,很不整洁,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。后来经过仔细辨别,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。
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,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。他经过分析认为: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,但乘法还可以简化。乘法传统打法是“留头法”或“留尾法”,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,再用被乘数去乘;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,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;将乘数用完了,即得最后答案。华罗庚觉得: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?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:28×6,先在算盘上打上2×6=12,再退一位,加上8×6=48,立即得168,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。对于除法,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。
凭着这一点改进,再加上他擅长心算,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。
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,对语文也很用心。有一次,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,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。华罗庚分得的是《尝试集》,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,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,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《序诗》:“尝试成功自古无,放翁这话未必是。我今为下一转语,自古成功在尝试。”
华罗庚在读后感中,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,而是尖锐地指出: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,第一句中的“尝试”与第四句中的“尝试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第一句中的“尝试”是指初次尝试,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;第四句中的“尝试”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,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。单独来看两个“尝试”都是有道理的,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,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(陆放翁)的概念,真是岂有此理!他说:“胡适序诗逻辑混乱,不堪卒读。”
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,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:“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。”
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,爱创新,不迷信权威,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。
“呆头呆脑”的孩子
华罗庚小时候和小朋友一样,有一个幸福的家。他经常做一些大人们料想不到的"傻事",被大家称作"呆头呆脑"的孩子。
有一年元宵节,大街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彩灯。华罗庚看看这个,瞧瞧那个,看着看着,他着了迷,别的孩子都回家了,只有他还在自己喜欢的彩灯前恋恋不舍地看来看去。
夜已深了,妈妈在家非常着急这:"孩子,真是呆头呆脑的,这时候了,还不回来?"
"妈妈,他会不会走丢呢?"姐姐在一旁关心地说。
妈妈一听,更着急了,急忙出门去找。找了大半夜,发现他坐在一块木墩上"发呆"呢。妈妈看着他呆呆的样子,无可奈何地说:"孩子,你在想什么呢?"
华罗庚轻轻地说:"妈妈,我在想,美丽的莲花灯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呢?"
还有一次,家乡赶庙会,非常热闹,"菩萨"骑着高头大马,可威风啦。大人们一见"菩萨"就磕头,有的求药,有的算命,把"菩萨"围得严严实实,华罗庚心想:"菩萨有哪么大的神通吗?菩萨是人还是神呢?"
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明白,他不顾一切地跟了七八里路,鞋子被踩丢了,脚也蹭破了皮,"蓓萨"终于脱下了衣服,呀,他原来是人装的,不是神。
后来,由于他勤于思考,善于钻研,这位"呆头呆脑"的孩子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。
父亲常常担着空箩筐,垂头丧气地走进自己的小杂货铺。
那小小的柜台后面,华罗庚正在帮母亲缠纱线呢!
父亲喊着华罗庚的小名:“罗罗,帮着干活哪?”
“罗罗比他姐姐缠得还快呢!”母亲接过话头,又递给华罗庚一大支线,转身冲华老强说,“用这两天缠线的工钱,买了半斗碎米。”
父亲的嘴唇颤动了一下,没作声。
母亲叹了一口长气,“哎,这穷日子,真是清水煮石头,难熬呵!”
父亲板着阴沉沉的脸,拿起一本学算命的黄皮书《子平命理》,摇晃着脑袋一板一眼地哼哼着:“天干、地支,年、月、日、时,八字属相……”突然,父亲威严地喝了一声:“罗罗,全背下来!”
“好!”罗罗接过书把胸脯一挺说:“阿爸,我学会算命,帮家里挣钱。”
华罗庚起小记性好,过目不忘,那大小流年,背得滚瓜烂熟。他还学着给人算八字呢?七算八算,他可看出了破绽,“啊哈,全是骗人的玩意儿,原来同一个时辰的人,有着不同的命运呢!穷人总是薄命的!”
华罗庚生气地把《子平命理》往地上一扔,“屁话!一个人的命运是操在自己手里的。”他一把拉过书包,拿出代数书举在空中,冲着父亲喊了起来:
“学数学,才是真的科学呢,从这里找出路!”
好了,文章到此结束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